品读 | 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

品读 | 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

原创 张文娜 陕西交通

文: 张文娜

三毛曾说:“爱情这件事,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生病这类生活琐事上,是不会长久的。”观看《人世间》里周父和周母相濡以沫、携手走过几十年风雨人生的故事,我深深被触动,不禁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。

爷爷毕业于北京大学,是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“天之骄子”。而奶奶,却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。然而,尽管他们的文化程度悬殊,却共同验证了那个时代车马很慢、书信很远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真谛。

奶奶14岁便嫁给了爷爷,新婚不到一月,爷爷便因学业返回北京。奶奶从此肩负起家庭的重担,侍奉婆婆,照顾年幼的小叔子们,并辛勤耕作。爷爷的五弟、六弟与爷爷相差近二十岁,他们大多数时光都在奶奶的照顾下度过。奶奶甚至常半夜为他们把尿,因此五爷、六爷对奶奶毕恭毕敬,视她如母亲。

因为家里的活计繁重,奶奶的第一个孩子不幸流产了,当时爷爷在北京上学,奶奶无人诉说心中的苦闷,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不曾合眼。终于,经过十几天的冥思苦想,不识字的奶奶竟画了一幅画托人给爷爷捎去。很快,便收到了爷爷的“回信”,奶奶仿佛被注入了精气神,整个人又活泛了起来。这两封信一幅画了一只鹅挨着一只死去的大象,意思是“我想死你了”;另一幅画了一只当归,意思是“我就要归家了”。如今,它们还被珍藏在奶奶的箱底,成为他们浪漫爱情的见证。

后来,爷爷大学毕业后分配了工作,与奶奶团聚。我记得,爷爷下班时总会带回奶奶爱吃的琼锅糖、芝麻棍或桃酥。如果被我撞见,爷爷会神秘地给我一个,并叮嘱我别告诉其他弟弟们。这份专属于奶奶的偏爱和尊重,让奶奶从未因文化程度低而自卑,反而散发出自信的光芒。

奶奶在爷爷的鼓励下学会了读书、写字,并时常引用古文、成语,尽管有时会词不达意,但总能引发家人的欢笑。记得有一次,爷爷提醒奶奶高枕睡觉对颈椎不好,奶奶却反驳说:“我这叫做‘高枕无忧’。”爷爷被逗乐,眼中充满了对奶奶的宠爱。爷爷还常以此为荣,向亲戚们炫耀奶奶的“高光时刻”,甚至打算将这些趣事编辑成语录,留给后辈们。

他们的爱情故事,虽无华丽的辞藻,却充满了生活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。正是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琐事,构成了他们坚如磐石的爱情。

在这让妈妈羡慕并忍不住作为榜样说给爸爸听的甜蜜里,突然有一天,奶奶被确诊为乳腺癌,这对我们来说如同晴天霹雳,担心爷爷会撑不住。然而,在爷爷的脸上,我从未捕捉到片刻的惊慌。他第一时间决定手术治疗方案,并始终陪伴在奶奶身边,陪她化疗、放疗,住院陪床,从未缺席过一次。在奶奶与病魔斗争的日子里,爷爷虽少言甜言蜜语,但他学会了织毛衣、打搅团、擀面条等家务,事无巨细,亲力亲为地照顾奶奶,直到奶奶治愈出院。

后来,爷爷退休了,为了提高家里的生活水平,奶奶决定出摊卖牛奶。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,接奶站送来的预定牛奶,五点便在家属院门口等待早起上班的人们来取奶。直到最后一包牛奶被取走,通常已是八点以后。下午四点,奶奶又要重复早晨的工作,回到家往往已是晚上七点。起初,爷爷还放不下高级工程师的架子,有所顾虑。但担心奶奶身体吃不消,半个月后,他毅然接手了凌晨接奶的工作。这样的辛劳,爷爷奶奶一干就是十余年,风雨无阻,从未间断。

当老家传来太奶奶身体每况愈下的消息时,爷爷辗转反侧,夜不能寐。奶奶突然宣布要和他一起回农村,住进太奶奶的老房子,专心照顾太奶奶。就这样,在奶奶的坚持下,已在城里生活五十多年的爷爷奶奶回到了没有暖气、没有天然气、没有卫生间的老房子,与老鼠、跳蚤和苍蝇蚊子为伴。奶奶每天变着花样给太奶奶做饭,推着近两百斤的太奶奶晒太阳。只要太奶奶多吃几口饭或精神好一点,爷爷就能高兴一整天。直到太奶奶安详离世,这段照顾太奶奶的经历才稍稍弥补了爷爷心中的伤痛。

如今,他们已年近九旬,奶奶的白内障手术效果不佳,爷爷的神经性耳聋也被医生诊断为无法治愈的老年病。但神奇的是,爷爷听不清任何人说话,但只要奶奶用不快不慢的语速,不高不低的声音在耳边重复一句,爷爷即刻便能明白。奶奶以前是个电视迷,最爱看《大宅门》。每当电视播放《大宅门》时,爷爷便会喊“老婆子、老婆子(爷爷对奶奶的昵称),七爷、七爷(《大宅门》主角)”,奶奶便乐呵呵地坐到爷爷身边,听爷爷讲述电视上的情节。我们笑称“奶奶是爷爷的耳朵,爷爷是奶奶的眼睛”。

这就是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,没有盛大的婚礼,没有昂贵的钻戒,也没有绚烂的鲜花和甜蜜的巧克力。它不必轰轰烈烈,也不必繁华一生,但它却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,相濡以沫,柴米油盐,在琐碎中不离不弃,彼此牵挂。在岁月绵长的陪伴中,他们携手走过了一生。我想,这一定是爱情最初、最朴素的样子吧。

作者简介

张文娜,作者供职于西安市交通运输执法支队

原标题:《品读 | 爷爷奶奶的爱情故事》

阅读原文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