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膑的名字本身就似乎暗示了他命运的某种象征,“膑”字意指膝盖骨,而他一生的转折正是在魏国遭遇了膑刑,从此双腿残疾,命运也从此改变。那么,孙膑为何会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呢?这其中不得不提到孙膑的同窗庞涓。
据传,年轻时的孙膑与庞涓一同拜入了纵横家鬼谷子门下,二人志向远大,情谊深厚,成为了好朋友。两人求学多年,各自才华出众。后来,庞涓首先得到魏惠王的赏识,成为魏国的将军,事业逐渐有了起色。然而,庞涓心中却生出忌惮,他对孙膑的才学心生嫉妒,觉得孙膑比自己更为出色,如果孙膑到其他国家担任职位,必定会超越魏国,这样自己在魏王心中的位置必然会受到威胁。
于是,庞涓表面上热情接待孙膑,实际上却暗中监视他的举动。庞涓逐渐觉得孙膑的才能非同一般,自己若不加以制止,日后一定会被取代。因此,他便开始诬陷孙膑,说他意图背叛魏国,最终成功地让魏惠王对孙膑产生了敌意,决定对他施以“膑刑”。有一个长期的误解,那就是许多人认为孙膑遭遇的“膑刑”是砍掉膝盖骨,事实上,他所受的并非是所谓的“膑刑”,而是更为残忍的“刖刑”。“刖刑”是砍去双脚的刑罚,这一点在《史记》与《报任安书》中均有明确记载。
《史记》里提到:“庞涓恐其贤于己,疾之,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。”显而易见,孙膑的刑罚实际上是双脚被砍掉,而非膝盖骨。司马迁在《报任安书》中提到的“孙子膑脚”和“孙子断足”都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。即便是遭受如此酷刑,孙膑并没有一蹶不振,反而在某种意义上看,这次的灾难让他看清了自己曾经信任的朋友庞涓是多么自私和冷酷。
孙膑并没有因此而绝望,相反,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,开始谋划未来。庞涓对此并不在意,认为孙膑受刑后,身体已然残疾,失去双脚后行动不便,谁还会用他呢?于是,孙膑被无情地丢弃在魏国的都城,让他自生自灭。
然而,命运总是喜欢给人出其不意的转机。那一年,齐国的使者来到了魏国都城大梁,孙膑意识到这是自己重生的机会,便暗中拜见了齐国使者。凭借他的才华和学识,孙膑成功打动了齐国的使者,并得到了他的帮助。齐国使者将孙膑秘密带出魏国,返回齐国。庞涓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,而孙膑凭借深厚的兵法底蕴,迅速得到齐国贵族田忌的赏识,成为了田忌的门客。
在这一过程中,孙膑并没有因为受刑而放弃自己的理想。正如司马迁所说,孙膑将所有的闲暇时间用来总结兵法经验,最终完成了《孙膑兵法》。即便历史已将他遗忘,他的兵法却依然影响着后人,成为军事思想中的瑰宝。
然而,对于《孙膑兵法》的存在,学术界始终存在争议。很长时间里,关于这本兵法是否存在的讨论从未停息。唐朝时,这本书就已经神秘消失,之后再无记载。许多人猜测,或许《孙膑兵法》与《孙子兵法》有些许混淆,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们误将《孙子兵法》当成了《孙膑兵法》,而这本书在历史中最终消失了。
这个观点一直延续了上千年,直到20世纪70年代,中国考古学家在山东临沂的银雀山汉墓中进行发掘时,意外发现了大量竹简,其中一部分内容竟然是《孙子兵法》,但还有一部分全新的内容,专家经过比对,终于确认,这些竹简记录的正是失传千年的《孙膑兵法》。这一发现无疑改变了历史学界的认知。
竹简中的内容令人大为震惊,相较于《孙子兵法》,《孙膑兵法》显得更为残忍,展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极端暴力。竹简上描述了当时赵国遭遇魏国侵略,向齐国求援的情形。齐国在考虑全局后,决定派兵援助,孙膑作为其中一位将军领兵作战。然而,孙膑的一个战术却非常诡异,他没有直接出兵,而是派遣两个毫无武力的士兵去侦察敌情。结果,这两个士兵被魏军发现并杀害,然而孙膑以两人的死为代价,最终换来了齐军的胜利。这一策略无疑极其残酷,但在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,个别士兵的生命在战略面前显得微不足道,换来的胜利却是极其有效的军事手段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