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创始人张文星毕业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,曾任武汉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
在技术派大佬的带领下,凯立德不仅打造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引擎,还推出了覆盖全国的导航地图。
彼时,又正好赶上家用汽车需求爆炸性增长的风口,主机厂每出货一辆车,就要给凯立德交一笔授权费,凯立德挣钱就像印钞机一样简单。
可能有人会问,厂家难道不能选其他的导航软件吗?
也可以,但是凯立德是当时唯一一个有甲级测绘资质的民营企业,属于行业顶配。
屏幕大、语音清晰、信号稳、路线规划准确,相比于早期的手机导航软件,凯立德的使用感受要好得多。
性能这一块其他厂家和凯立德根本没法比,装配厂都懒得比价,直接上凯立德的方案。
根据CCID的数据显示,2013年,凯立德拿下71.1%的电子导航市场份额,这是凯立德第八年拿下车载导航地图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。
一时间凯立德风光无限,2014年,凯立德正式在新三板挂牌,年营收突破两亿,利润率接近40%。
而彼时的高德,努力多年,也不过只有8.1%的市场份额。
同年,雷军也不再观望,以高价入场,斥资8400万买进凯立德700万股。
继小米之后,中国平安又操着近亿资金,投资凯立德,四轮定增下来,凯立德累计融资超过了3亿元。
按照市场的猜想,小米有设备和系统,平安有车险和金融资源,在“资本+场景”的强强联手之下,凯立德的“车联网生态系统”起飞不是梦。
然而真是比小说更加荒诞,2014年净利润在5000万的凯立德,到了2015年,却亏损了1564万。
这近1600万的亏损其实是一个警报信号,但是张文星并没有重视。
技术人员出身的他认为,研发自然是需要投入资金的,想要得到回报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,在他看来,短暂的亏损理所当然。
但做生意不是做研究,商业有逻辑,但也讲究概率,在实验室里,精密操作可以得到准确结果,失败了也有重头再来的机会。
而商场如战场,一只蝴蝶的振翼都可能在大西洋掀起新的风暴,一失足便是千古恨。
在一年之后,凯立德的亏损超过了一个亿,股价也从22块下跌到1块6。
回顾凯立德的陨落,我们会发现,一切都有迹可循。
首先,就是没赶上“免费+移动互联网”这波大潮。
2013年,移动互联网兴起,高德、百度地图这些手机端的地图app,纷纷宣布免费使用,不用花钱不说,甚至还有实时路况和语音助手。
而凯立德的硬件依旧维持在百元价位,界面老旧、交互落伍,更新迭代不仅要加钱,还特别费劲。
你必须把导航卡拿出来用电脑升级,或者去4s店和凯立德授权网店让店员帮你弄。
别人家的用户动动手指的事,凯立德用户既耗时又费力,还花了不少钱。
其次,凯立德引以为傲的技术护城河也在逐渐被瓦解。
有人发现,2005年后,凯立德面临越来越多的诉讼,其中大部分都是同行告凯立德侵犯电子地图的著作权,并且凯立德败多胜少。
当一个靠技术起家的企业,在技术上出了问题,必然会引发用户们的质疑。
越来越多的车友开始反思,自己选择凯立德,到底是因为名声大,还是因为他真的好用?
要知道,工具性产品和奢侈品相比,是很难建立用户忠诚度的,像导航软件,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大众的出行工具,这个好用就用这个,不好用就换那个。
更别说,凯立德还把自己的注意力分给了其他产品,从最开始的车载导航,一路做到后视镜一体机、车载后装设备。
结果就是拳头产品失去民心,副业也没做起来。
至于第三点,则和凯立德的战略有关。
当高德和百度地图打得不可开交时,凯立德作为曾经的业内老大,不仅没有加入,反而执着于上市。
连张文星自己都承认:“很多东西没来得及动,最后就眼睁睁看着它们抢走市场。”
不光是凯立德,太多的企业都没意识到,钱可以被大风刮来,也可以被大风刮走。
一旦传统商业模式被新技术颠覆,最先倒下的,注定会是靠“吃老本”续命的人。
在逐渐被导航市场边缘化后,凯立德再也没爬起来。
2016年7月,山东兴民智通愿意花16亿收购凯立德,遭到凯立德拒绝。
18年12月,宁波健雄给出6.5亿回购,依旧被凯立德否决。
或许,凯立德在等一个新的机会。
作者:小好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