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所处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,而人是群居性的,天性又各不相同,所以人在一起就难免意见不合,观点不同,摩擦也就在所难免。这种情况,汉字有个精妙的形容词,那就是“龃龉”。
这两字怎么读,是什么意思? 可难倒了不少人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。
“龃龉”读音
“龃龉”常被误读,有人认半边字,念成“qiě wú”或错读成其他词“wò chuò”,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 jǔ yǔ。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,两字左边都为“齿”字旁,说明它们是和牙齿相关。
“龃龉”含义
“龃龉”的本义是牙齿上下对不齐、不整齐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解释为“齿不正也”,描绘了牙齿参差不齐、无法正常咬合的状态。从这个本义出发,它逐渐衍生出一系列引申义。
在人际交往中,“龃龉”常被用来形容意见不合、相互抵触。就像牙齿咬合不正会引发不适一样,人们在交流中若观点相悖、难以协调,就会产生矛盾与冲突。
此外,它还可表示不平正、参差不齐、不协调,以及仕途不顺达、别离等丰富内涵。
“龃龉”起源及引申
关于“龃龉”一词的起源,有多种说法。
一种观点认为,它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《九辨》,其中“圆凿而方枘兮,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”的表述,用“龃龉”形容事物之间不协调、不一致的状态。
另一种说法是它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用来描述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产生的矛盾冲突。
但根据更为可靠的历史文献记录,“龃龉”一词在宋代陆游的《贺吏部陈侍郎启》中已有明确使用,当时的“然贤能之进,常龃龉而不合”表明它早已被用来形容意见不合的情况。
现代语境的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龃龉”依然活跃于各种语境之中。
在工作场景里,团队合作中因理念差异、利益分配不均等产生的分歧,都可用“龃龉”来形容。比如项目推进中,部门之间若目标不一致、沟通不畅,就会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,此时说“项目推进中龃龉不断”,生动地刻画出那种因意见不合而引发的阻碍与拖延。
在国际关系领域,各国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,这些差异有时会引发矛盾与摩擦。“两国领导人为此言语交锋,龃龉不断”,形象地展现出两国在某些问题上的对立与争执状态。
在学术探讨中,不同学派、学者之间观点的碰撞也常用“龃龉”来描述。当然,这种学术上的“龃龉”并非全然消极,它往往能激发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,推动学术的进步与发展。
各位看到这,是否觉得有一个词似乎和它差不多,使用频率比“龃龉”高,没错,它就是“龌龊”,主要用来形容肮脏、不干净、污秽的状态(主指环境),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品行不端、行为卑劣。大家应该分清了吧。
今天的“龃龉”你学会了吗?它提醒着我们,在面对人际交往中的分歧与摩擦时,要理性地去分析原因,从而找到化解矛盾,这才是正确的人际交往之道。